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银川绘就农业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07-01
来源:银川日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银川的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凿井为饮、耕田为食,肩挑人挖、二牛抬杠”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49年银川粮食总产量仅为4.8万吨。半个多世纪过去,银川市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局,2020年银川粮食总产量达69.23万吨。
1958年,银川市第一个人民公社——前锋人民公社(后改为金贵公社)在贺兰县成立,标志着农业经济进入集体经济时代。
1979年,贺兰在全区率先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拉开了全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80年代中后期涌现出许多农村万元户。
1998年,为了进一步稳定农村生产关系,全市开展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明确土地承包关系再延续30年。此后不久,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取消,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今昔对比看巨变,在现代化农业设施和生产方式推动下,银川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手中的锄头变成大型农业机械,温室大棚化作游客采摘的景区,单一的种植业得到不断拓展,三产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在这片塞上江南,农业已完成量的积累,正迈向质的飞跃。
“农业+机械” 让种地变得轻松
在灵武市宁夏绿先锋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里,工作人员打开电脑,进入“农机精准作业监管与服务系统”,几十台农业机械的车牌号显示在大屏幕上,每一辆农机的基本信息、轨迹回放、作业量统计、作业质量分析、作业区界分析、跨区作业分析、农机信息管理分析等数据一览无余。
“我们父辈就是一把锄头、一台拖拉机,打药也是背着桶田里四处走,很辛苦,效率也很低。”宁夏绿先锋农业机械化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刚介绍,使用的第一代喷药机器是需要人力背运的喷杆喷雾器,其喷杆长6米,一个人一天能喷洒40亩至50亩地,与传统人工喷药相比,提升了4倍至5倍的效率。
“这几年农村土地托管服务越来越多,土地得到整合以后,这种喷杆喷雾器已无法满足大面积的防治需求。”于是2012年,王海刚引进了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1名飞手1天能完成400亩至500亩地的作业需求,效率提升了10倍左右。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已经成为了历史。近年来通过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目前全市的农机保有量处于历史高峰期,“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已经成为了我市农业新风景。不仅如此,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温室大棚,物联网技术也正改变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描摹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智能化服务的发展,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一去不复返,种地也成为了一种新型职业。
“农业+绿色” 护市民舌尖安全
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市随着首府地位的确立,充分发挥农业自然条件的优势,组织广大农民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引进更新农作物优良品种,增加农业投入,使全市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5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仅有7800亩,产量2万吨,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63万亩,产量163万吨。
“但以前种地唯产量论,肥料啥的都用得多,现在不一样了,绿色食品才最受欢迎。”在贺兰县习岗镇新平园区六期的设施温棚里,种植户史克成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种植全过程。
温棚里,8个口感型番茄品种和7个樱桃番茄品种成排成行、茁壮生长,他不仅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滴灌,同时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套种套养两种新型栽培模式,翻开土壤上层铺设的秸秆,一条条蚯蚓在混合着牛粪和有机质的土壤中钻进钻出,既可以疏松土壤,也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这些新技术既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也使得产出的樱桃小番茄沙瓤、多汁,比传统技术种出的果实更甘甜可口。”史克成介绍,通过长势、抗病抗逆性、产量、果实品质、口感风味等方面的对比,能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高质鲜食番茄品种。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合作社开展秸秆生物反应堆示范、绿肥种植模式示范及新品种示范种植及销售模式,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发展设施蔬菜,引导农户在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技术等方面发力,推动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向高产优质、有机绿色方向发展。
“农业+旅游” 展示乡村之美
在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特色民宿即将开门迎客,这里一改传统乡村民宿的土墙风格,将现代化的卧室、餐厅、泳池、观星台引入其中,满足游客们的多种需求。
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于2020年5月正式迎客,占地1016亩,集百果园、研学教育、综合训练拓展、设施农业种植采摘、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聚集、中药材科技实验等功能为一体,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3.8万人次。在这里,西眺有蜿蜒流淌的典农河,南望有粉墙黛瓦的润丰村,游客来此可在山水之间寻觅田野之趣。
同样引人入胜的还有贺兰县金贵镇牡丹花乡,园区开放于2019年,占地750亩,集种植、观光、娱乐、科普等为一体,打造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这里游客可欣赏“三季有花香,四季有果吃”的田园风景。这里也是全市首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今年5月,10万余人次的游客来此赏花、烧烤,体验乡村乐趣。
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当前银川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创新举办了乡村文化旅游节,推出6条乡村游精品线路,还陆续开展了“农民丰收节活动”“银川农业嘉年华”等品牌节庆活动,累计培育休闲农业经营点168家,年接待游客315.28万人次,建成全市首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5个,示范园区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