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

向着“国际葡萄酒之都”奋进——“银川葡萄酒产业为什么行”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22-04-24 来源:银川日报

  毫无疑问,葡萄酒是银川的“紫色名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数据显示,去年全市66家酒庄酿酒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25.2万亩,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进程中,银川正向中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国际葡萄酒之都”奋进。

  业界巨头纷纷布局银川

  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学第一届硕士毕业生苏龙放弃了到上海工作的机会,想为家乡做一番事业,果断选择任职于宁夏葡萄酒协会。到银川的第一天,单位领导赵世华来接苏龙,路上赵世华问他是否已经考虑清楚放弃上海的工作。“今后产区的发展有多壮大,我的平台就有多大,我想为家乡作一些贡献。”当时苏龙如此回答。

  2009年,全球第一大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派专家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考察,苏龙全程陪同。两年后,LVMH集团旗下的酩悦轩尼诗夏桐酒庄项目在银川正式启动,苏龙成为酒庄的负责人。面对当时还是一片荒滩的酒庄规划地,他和澳大利亚葡萄酒专家托尼开始了“造梦之路”。

  LVMH集团在宁夏投资葡萄酒项目,瞬间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等多家国外著名媒体做了相关报道。近年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的优秀表现惊艳世界,葡萄酒业界国际巨头、国内龙头企业纷纷来到银川建设酒庄。目前银川的葡萄酒产业已完成了大、中、小规模酒庄的梯次布局,形成了轩尼诗、保乐力加、张裕、长城、西夏王、加贝兰、贺兰神、类人首、贺兰红、志辉源石、立兰、迦南美地、美贺、银色高地、利思、留世等众多骨干品牌。

  如今,苏龙的身份也不仅仅是一家酒庄的负责人,从2020年开始,他还兼任了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联盟会长的职务,不仅带领产区酒庄“走出去”,还把葡萄酒市场“请进来”,并组织编纂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教程》。别小看这一本教程,它凝聚了对于银川产区风土的最全面诠释。截至2022年3月中旬,银川产区已开设线下课程84期,培训1529人,覆盖28座城市,创造直接效益过百万元。

  从0元到230亿元的飞跃

  从寂寂无名发展成为国内最佳、国际知名的产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在岁月中沉淀出了最好的模样,之所以能够吸引66座酒庄落地,实现从0元到230亿元的飞跃,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好政策。

  “如果没有政府的好政策,产区的发展不会如此成功。”宁夏农垦集团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首席酿酒师俞惠明说。1983年8月,俞惠明和8名同事在河北秦皇岛的昌黎葡萄酒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掌握了葡萄酒生产工艺技术。回到银川后,他们在农场找了三间平房,买了100多个陶瓷酒坛,开始了独立酿造葡萄酒的试验。

  没有破碎设备,俞惠明和同事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将十几吨葡萄捏搓破碎;浸渍发酵需要压帽,大家就自制工具,完全采用人工方式压帽。1985年2月,俞惠明和同事们酿造的葡萄酒通过验收,贺兰山东麓第一批葡萄酒从此诞生。自那一刻起,贺兰山东麓的“醉人产业”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依托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位优势等,银川市以打造世界级产区为定位理清思路、谋划战略。规划编制单位通过实地走访酒庄、与相关部门座谈、组织专家论证,收集掌握基本数据和产业发展的短板,并征求意见100余条,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编制完成了《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了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起草出台了《银川市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并根据自治区相关政策对实施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抓住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银川的机遇,用足用好自治区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产区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公共化服务和产业链配套服务能力,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和激励,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大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为银川市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