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

贺兰山东麓 中国的酒庄酒产区高质量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3 来源:紫色梦想网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充分把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优势、短板、机会与挑战是我们正确选择发展路径的关键”
  优势
  独特的风土条件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优势
  经纬度适宜,光照丰富,热量适中,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以及贺兰山的庇护。这一系列优良的风土条件,有利于优质葡萄原料和葡萄酒的生产。另外,根据笔者以往的调研,贺兰山东麓的气候特征,就生长季而言与法国南部、澳大利亚河地等产区有相似之处,就全年气候而言,又与加拿大一些优质冰酒产区相似。这说明贺兰山东麓产区既有作为优质葡萄原料仓库的优势,又具备生产世界顶级葡萄酒的先天条件。虽然贺兰山东麓主要产区仍受雨热同期影响,但总体相对干燥,病虫害发生率较低且可控,适合有机、生物动力、自然法葡萄栽培等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党委和政府对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力支持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结合区情实际和产业发展基础,展示了做大做强葡萄酒产业的决心,谋划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推进了葡萄酒产业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并切实服务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主体、载体和各个环节。
  整体连片规模发展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又一大优势
  集中连片的葡萄园区不仅易于注入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和风土文化,又可以发挥园区的聚合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产业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所谓聚合,是包括大企业大项目的集中招引培育,葡萄园、酒庄酒厂的整体规模发展,还包括学校、科研机构、本土科技服务公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壮大。完成聚合的过程中,争取协调资源多树试点、快抓典型,增强引领和示范作用,发挥园区聚合体之间“可学、可复制、可推广、可服务”的地缘优势,破除产业发展瓶颈。集中连片园区的示范作用一旦形成,其所蕴含的优势和能量必然要向外围和周边扩散,逐步实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声誉已然形成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始于国际化并坚守国际口碑:2012年被列为OIV观察员,2013年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46个最值得去的地方,近年斩获国际大奖无数,并在各种国际场合秀出“紫色梦想”。贺兰山东麓产区已经成功吸引了国际目光,将先进技术、前沿理念引进来,又把传统文化、中国风情和宁夏地域特色送出去。
  宁夏优质农产品在国内的口碑和客户亲近感
  众所周知,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与美食担当,枸杞、滩羊、硒砂瓜、马铃薯等宁夏地方特色农产品,已享誉海内外。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可以借助这一产地优势迅速开拓消费人群,塑造品牌影响力。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有适合创新的“土壤"
  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了三十多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产业发展没有旧则和传统的约束,大家在本着为产区发展作有益尝试的原则下,可以充分发挥独创性。一味模仿世界著名产区很难引领本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学习和借鉴过程中种下“创新”的种子,方能收获更多“宁夏味道”的特色产品。
  短板
  基础设施不足和人才短缺
  产业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离不开“高速公路”的基础建设和可靠稳定的“司机”队伍。贺兰山东麓产区不仅需要加强“硬”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灌溉水路、电网、通讯、交通、废物处理等工程性设施,同时需要跟上“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数字资源、技术服务、商旅服务和文化教育等服务保障。各层次产业人才短缺有可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精尖人才稀缺,创新型人才短缺,复合型人才紧缺,实干型人才不足。
  酿酒葡萄品种和葡萄酒风格的多样性仍有待发掘
  贺兰山东麓产区栽培的酿酒葡萄品种多样性仍面临不足,2010年的一项全球酿酒葡萄品种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品种构成与国内的北京、山东及四川产区的品种构成极为相似,说明贺兰山东麓产区还需要强化和探索本土特色酿酒葡萄品种。此外,也有部分酒评家指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种存在多样性不足等现象,产区的潜力还未被完全发掘。原料多样性不足同样会制约葡萄酒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产区酿酒过程对商业酿酒辅料的依赖度较高,产品工艺和风格存在同质化现象。
  产业发展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
  贺兰山东麓产区管理的现状是对传统和人工作业的依赖度较高,数字化、信息化意识不足,机械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包括:葡萄园地理数据模糊,葡萄园规划分区欠合理,灌溉施肥缺乏科学支撑,作业记录冗杂,销售流通环节数字化效应发挥不足等。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赋能,推动葡萄酒产业各环节的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中的商业主体类型多样性不足
  千亿级的产业巨人,需要有骨架、血肉、皮肤,还需要关节和润滑剂。培养龙头酒企的同时,不能忽视精品酒庄、合作社、专业种植者、酒商、掮客等商业主体类型的培育,因其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如丰富产业链、打通上下游,缩短渠道长度等。
  葡萄酒文化营销和讲故事水平需要继续加强
  特色鲜明的品牌故事有助于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并寄予产品更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本土内涵。除了一些精品酒庄的故事较为清晰和完整,大多数酒庄企业讲故事说文化的营销水平仍需提高在消费者需求升级的背景下,葡萄酒故事应避免碎片化、表面化,而需要更加注重故事在各渠道表达的一致性和具象性,融入本土特色、自家特点,从产区故事讲到企业故事和个人故事,通过大小故事拼接为一张具有产业自信的紫色名片。
  机遇与挑战
  在目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正经历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
  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在总量上已跃居全球前列,并成为葡萄酒新旧世界国家重要的葡萄酒出口国。但是,国内葡萄酒人均消费依然较低,根据OIV数据,中国人均年饮用量仅为1.18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更不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英国等国家的1/10。国内人均葡萄酒饮用量较低,暗示着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葡萄酒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以及电商等渠道的兴起,国内人葡萄酒饮用量将可预见地显著提高。巨大的消费缺口将给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如此,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优质葡萄酒的需要日益增长。人们已经开始注重新的饮酒理念,喝得更健康,喝得更安全,喝得更真实。但应该看到,市场上仍充斥着一些以次充好、名不副实的葡萄酒产品。宁夏优质农产品的口碑、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地理标识,都可以为产区葡萄酒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背书。近年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真实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且对贺兰山东麓高品质原料和高品质葡萄酒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在历史上,国内外都曾出现严重的葡萄酒生产丑闻事件,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还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避免产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黑历史”。
  投资拉动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
  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个人来宁考察葡萄酒产业,洽谈合作,对接投资。大企业大项目来宁投资葡萄酒产业,不仅能带来雄厚的资本,更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协助发挥各种资源和渠道优势,切实提升产业价值。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凭借自身优势打开了外部投资建设的窗口,当前应加大力度继续吸引国内外力量投资建设产业各类商业主体,包括酒庄、科技服务企业、衍生品制造企业等。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后疫情时代,国内旅游出现明显复苏,加上西部旅游热度提升,银西高铁开通等历史性机遇,葡萄酒产业作为宁夏特色产业,应紧抓机会树立“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丰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资源,就笔者的体验及与国外其他产区的对比来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和挖掘空间,具体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增设葡萄酒列车、自驾、骑行等路线及其交通标识、地图指引;完善酒庄参观预约流程,提高葡萄酒旅游内容自由度,消费者可自由选择其感兴趣的内容,如葡萄园游览、自酿体验、酒庄故事会、餐酒搭配体验等;举办葡萄酒电影节、葡萄酒音乐节、葡萄酒美食节、葡萄酒摄影节等体验活动,降低参与者葡萄酒知识门槛;加强酒庄工业旅游、婚纱摄影、房车基地、影视综艺、主题乐园等创新体验模式等。
  热播影视剧综艺引燃全民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兴趣。随着《山海情》《奔跑吧兄弟》《亲爱的客栈》等热播影视剧综艺节目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介绍和刻画全国人民都开始对这片紫色地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难得机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应趁热打铁,紧抓热点,提升产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加强产品的宣传和转化。
  挑战
  虽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居安思危,提前思考下列挑战并谋划相应对策也应当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气候变化和极端化,是全球葡萄酒产区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根据笔者对贺兰山东麓近30年气象数据的研究,产区生长季(4-10月)日均温以每年0.02摄氏度左右的速率升高,至2050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生长季日均温度可能比现在高0.6摄氏度。如此气候变化可能带来榨季压缩、采收压力增加、酒庄基础设施负荷增大、酒精度增高等潜在挑战。根据澳大利亚CSIRO的一项研究,澳大利亚现有葡萄酒产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到2050年,可能有近半的产区不再适合酿酒葡萄种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有可能面临相似的状况,需要我们早做准备,提前应对。
  葡萄酒与白酒,啤酒,竞争与互补共存
  葡萄酒与白酒、啤酒等酒类存在品类竞争,根据最新数据,2020年白酒行业和啤酒行业虽然受新冠疫情突袭,但后续分别实现了全面复苏和强势复苏,作为对比,国内葡萄酒市场在产量、销量方面均呈现下滑。部分业内人士表示,葡萄酒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消费者认知还不理想,饮用场景和容易度还比不上白酒和啤酒。消费者认为享受葡萄酒需要一定的知识门槛,饮酒流程较为复杂,葡萄酒所谓“高大上”的消费者教育和规范反而成为畅饮葡萄酒的阻碍,国内消费者需要更多引导、尝试以及简单易懂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有分析机构认为,葡萄酒与白酒、啤酒不仅仅存在竞争关系,目前葡萄酒和白酒、啤酒在目标人群、饮用场景、消费渠道、产品印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性。
  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态势激烈
  近年来,国内葡萄酒市场上,国产葡萄酒所占份额不同程度地受到进口葡萄酒的挤压。随着《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的废除、多项葡萄酒行业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发布,以及商务部对某些进口葡萄酒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产葡萄酒长期前景明朗,但短期内业绩尚未提振。由于国内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主要葡萄酒出口国,越来越重视国内市场的分析研究,巨头企业并购整合日趋频繁,以其加强葡萄酒产品质量和风格的控制,并充分整合现有渠道和资源,提高议价能力,发挥规模优势。因此,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在国内市场仍可能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