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

创新赋能银川“紫色名片”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9 10:43:00 来源: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十年前,贺兰山东麓曾是一片隔壁荒滩,如今这里触手及绿,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葡萄酒种植加工基地。
  今年,银川市充分发挥产区、资源、环境和人文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葡萄酒种植、基地改造提升、新(续)建酒庄、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切实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银川“紫色名片”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一个个科研项目的实施,一项项科技成果的出炉,为“十四五”开局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助推产业升级变革
  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不论是葡萄酒酿造,还是葡萄栽培,现代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银川市在酿酒葡萄栽培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让贺兰山东麓各项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这些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政策、人才、科技、项目等力量强有力的支撑,帮助酒庄实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可以说,在银川产区,一颗葡萄从出生到成酒,都有科技基因。”宁夏立兰酒庄创始人、首席酿酒师邵青松说,科研项目地示范让酒庄改变了曾经大水漫灌的模式,1亩地用水由上千立方米降为200立方米左右,1年仅水费就节省120万元。在酒庄抢抓新技术的大潮中,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智慧农业领域。
  “现在酒庄正在积极研究免下架和渗灌技术,这两项技术在未来将会成为产区经常提及的新词汇。”邵青松告诉记者,过去,无论是独龙干架型还是厂字型,都会损伤葡萄主干,对产量和质量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独龙干架型打破了这一瓶颈,同时也节省了劳动力。现在产区使用最多的滴管技术每亩需要300方水,渗灌在此基础上还能节水150方,目前酒庄已在10亩葡萄园完成实验,下一步将在1200亩葡萄园进行推广工作。 
  随着产区的发展,智能化葡萄园成为趋势,贺兰山东麓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型酒庄,美贺庄园就是其中的参与者。“我们将田间的理化指标、气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构建一个科学的数据模型,根据葡萄园的小气候,进行更加精准的管理,另外,和酿造车间打通形成全体系的质量追溯,以科学合理的酿造工艺为基础,着力打造更好的产品品质。”美贺庄园负责人奚强告诉记者。
  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支持,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闫树革告诉记者,在科技部“科技支宁”行动的指导和带动下,银川市牵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合作成立了“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解决制约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同时,与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阿里云合作共同筹建集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市场竞争力。 
  放大产业效益全面发展
  葡萄酒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既带动了生态建设,也带动了文化旅游、包装物流、电商等相关产业发展,在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产出效益上有着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3月5日清晨一上班,位于贺兰县德胜工业园区的中葡(宁夏)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便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机器忙碌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紧张快干。另一侧的仓储车间发货区内,员工正有序地将货物码好装车。2018年宁夏推出“贺兰红”葡萄酒大单品战略,中葡(宁夏)包装有限公司的前身宁夏和润达纸业有限公司赢得认可,并取得“贺兰红”酒标订单,也因此成功完成了行业转型。
  公司负责人刘金钊告诉记者,现在宁夏本土尚无形成规模的葡萄酒精品礼盒订制企业,去年年底,公司又增加投资葡萄酒精品礼盒和酒箱包装4000余万元,从今年3月起业务将上线为产区服务。多年来,银川市支持企业开发衍生品,培育关联企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不少企业从中寻找新机遇,促进了产业链中的大循环。
  近年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融合发展亮点频现。银川市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拓展“葡萄酒+”,帮助企业不断发力,将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多产业融合、高综合产值的复合产业。围绕葡萄酒产业快速兴起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全域旅游、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从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目前,银川市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6亿元,全市有A级景区酒庄8家,其中4A级2家、3A级2家、2A级3家,酒庄年接待葡萄酒旅游人数达45万人次,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